【他山之石】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

发布时间:2025-05-02浏览次数:10

OBE理念下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反思

周建平


1.OBE理念下的结果导向就是社会需求导向吗?

部分学者将OBE教育理念中的结果导向等同于社会需求导向,甚至窄化为职业岗位需求导向,在课程设置中过于侧重社会需求。这种误解源于OBE理念注重社会需求的特点,以及人们解决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与社会需求脱节问题的迫切心理。但OBE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中心取向,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促进学习者成功,其课程设计以人的成长为逻辑基点。OBE理念下结果标准设计的主体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教育者需综合考虑社会、学生、学科知识发展等多方面需求,寻求平衡。OBE结果表达的是人的广泛素质能力,并非狭隘的职业岗位技能。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要强调课程目标的社会取向,又要履行培养“人”的使命,防止在社会需求分析中出现狭隘的工具主义倾向,应综合考虑知识发展、社会需求和学生需要,在课程目标追求上寻求三者之间的“差异平衡”。

2.OBE理念下的课程改革仅仅是调整专业课程吗?

在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改革中,一些高校只聚焦专业教育,专注于专业课程设计,忽视了通识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这一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OBE理念与专业认证相结合,而专业认证强调专业教育和专业课程,与OBE强调学校课程整体功能发挥的本意不符;另一方面,人们对OBE理念中的能力存在片面理解,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作用不大。事实上,OBE理念重视人才培养的整体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需要通识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共同参与。通识教育课程能促进基本就业技能培养,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品质、习惯和态度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且其价值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日益凸显。因此,OBE理念下的课程改革不仅要调整专业课程,还应关注通识教育课程和隐性课程。对于通识教育课程,要明确素质和能力目标,系统设置课程,探索教学和评价方法,并与专业课程进行整体性考虑;对于隐性课程,学校和学院应相互配合,整体设计目标与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活动,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

3.OBE理念下的课程改革是追求同一化课程吗?

目前,许多学校在OBE理念指导下推行同一化的课程实施和管理,包括结果标准、课程进度和教学策略的同一化,这是传统教学思维和课程管理模式延续的结果。但这种同一化的课程实施与管理不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也违背了OBE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OBE理念强调相信并保证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成功,尊重学生发展水平、兴趣和需要的差异。OBE侧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最高表现能力,对学生建立较高的绩效标准,但不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样的能力高度。OBE认为学习是一个常量,时间是变量,应根据学生学习速度和方式的差异灵活调整教学。OBE强调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和评估工具满足每个学习者的需要。因此,OBE理念下的课程改革应追求差异化、弹性化的课程实施与管理,可通过坚持结果、时间和策略的开放性来实现。

4.OBE理念下的课程模式能成为当下唯一的课程模式吗?

一些应用型本科高校将OBE课程模式奉为唯一参照,这是因为OBE课程模式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成功实践,以及其能有效解决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然而,OBE课程模式存在局限性。从教育内涵看,其绝对化会背离教育本质,漠视教育创造性,降低教师专业性;从知识论角度看,它窄化了知识价值;从学科适用性看,它对不同学科的适用性存在差异,不太适合艺术和人文学科类课程。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OBE课程模式的局限,但该模式对教师要求过高。当下比较可行的策略是以OBE模式为主导,兼顾或吸纳过程模式等思想,在课程目标、内容和评价上平衡教育的预设性与生成性。

5.小结

OBE理念为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误区。我们应正确理解和运用OBE理念,全面考虑课程改革的各个方面,避免片面追求某一倾向,以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原文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