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逻辑与路径探索
王永颜 邢子怡
该文章围绕大学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展开研究,深入探讨了大学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涵、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与逻辑,并提出了相应的融入路径。
一、大学校史文化的精神内涵
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感。大学校史文化中,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感是核心基石。众多高校诞生于民族危亡之际,知识分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紧密相连。蔡元培先生提出“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强调学术与国家发展的关系;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学子关注国家命运;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彰显了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都体现了爱国情感的传承,与当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一脉相承。
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贯穿于高校的发展历程。抗战时期,西北联大创建新学科;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后创造诸多“第一”。新时代,高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如浙江大学成立量子精密测量研究院,北京交通大学成立相关学院,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提供支持。这种创新精神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高校校史中记载着许多无私奉献的先进模范。吉林大学黄大年放弃国外优厚条件,为科研事业拼搏直至献出生命;青海大学格日力回国投身家乡医疗建设;石河子大学张仲瀚在艰苦环境中创办学校。他们的事迹激励着师生肩负时代责任,奉献力量,是宝贵的精神遗产。
教书育人的教育情怀。“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河北农业大学李保国教授扎根太行山,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学生负责的信念,都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学生的关怀。这种教育情怀体现在知识传授、品德养成和个性关怀等方面,是大学校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大学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意蕴
继承发扬优秀校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大学拥有丰富的校史文化,将其融入课程思政,是对优秀校史文化的传承创新,有助于推动文化自信自强。校史文化与“四史”紧密联系,蕴含多种文化精髓。高校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展示校史成就和杰出校友事迹,激发学生自豪感,引导学生确立文化自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校史文化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内核和精神理念,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通过挖掘校史文化中的教育资源,能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激发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凝聚师生团结力量。校史文化是师生共同的记忆,能激发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师生对校史文化的共鸣与联结,有利于促进相互理解与尊重,凝聚校园文化氛围,推动学校文化繁荣发展。
丰富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校史文化为课程思政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具体、形象,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挖掘校史资源,能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升学生政治意识和人文素养,增强校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大学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逻辑
大学精神是课程思政建设的灵魂纽带。大学精神引领高校发展,体现高校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它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提供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感,是高校与时俱进的动力源泉。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大学精神有助于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文化自信,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办学成果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典范。高校的办学成果体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建设等方面。这些成果为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案例,展示了教育理念的实际效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杰出校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人才资源。杰出校友的故事和经历具有示范作用和感染力,能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他们是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典范,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奋斗历程,都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教育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创新意识。
校史故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智慧矿藏。校史故事承载着学校的历史记忆、文化积淀和价值追求。它反映了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蕴含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能体现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将校史故事融入课程思政,能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四、大学校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索
以学校为牵头单位制定课程思政建设规划。学校应明确校史文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制定实施方案。可开设校史文化教育课程,营造教师学习校史文化的氛围,通过培训和研讨会提升教师校史文化素养。同时,深挖校史资源,编写特色教材,合理规划校史景观建筑,发挥校史文化的育人作用。
以教师为主导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教师要探寻校史与学科的契合点,根据课程特点融入思政元素,避免生硬融入。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式,借助信息技术打造生动课堂。将校史文化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定期评估融入效果,根据反馈调整策略。
以学生为主体增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精心策划新生入学第一课,展示学校历史文化,激发学生爱校爱国情怀。打造多样化校史主题活动,如知识竞赛、现场教学、社会实践、展演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校史文化。培育校史文化志愿传承队伍,促进校史文化传播。
以校史研究为基石铸就课程思政特色建设。高校应组织团队深入研究校史,收集资料、整理档案、访谈校友,梳理学校历史。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相关课程,或开设通识选修课程,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情感激发。
五、小结
大学校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融入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价值。通过深入理解其内在逻辑,从学校、教师、学生和校史研究等多方面探索融入路径,能够有效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原文发表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