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25-05-20浏览次数:10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与对策

                                                  张冬  郭娜娜


        该文章围绕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建设中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难题展开深入探讨,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策略,旨在构建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生的生态体系,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资源共享的关键问题

        (一)思政课程资源共享研究的系统性缺失

        现有教育资源共享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客体研究。以图书、实验室等有形资源和网络课程等无形资源为主,缺乏对思政课程特有资源(如价值观培育素材)的关注。二是平台与方式研究。侧重慕课、微课等技术平台,未深入探讨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思想塑造层面的资源融合路径。三是社会资源整合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虽在校企合作中实现部分实践资源共享,但在思想引领、精神培育方面的社会资源挖掘不足。其核心问题在于缺乏针对思政课程“价值塑造”功能的资源共享理论与实践研究,难以解决“培养有德行的大国工匠”的现实需求。

        (二)课程间资源分配不公与思政课程边缘化

        资源分配的“效率优先”倾向。应用型本科院校侧重优势学科(如工科、经管类)的资源投入,思政课程因“教育效果滞后性”被边缘化,形成“优势学科资源过剩—思政课程资源匮乏”的恶性循环。

        学科鄙视链的影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差异导致思政课程在资源获取上处于劣势,师资、经费、技术支持不足,难以吸引学生兴趣。

        (三)资源深层利用率低与“一次性使用”问题

        学科封闭性制约资源流转。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各自为阵,优质资源(如科研成果、技术经验)仅服务于单一学科,未转化为跨学科育人资源。例如,理工科的实验数据可用于思政课程中“科学精神”的培养,但实际中缺乏这种转化。

        无形资源挖掘不足。物质异质法则指出,资源包含有形、无形及技术层面的多重属性。但当前资源利用偏重有形层面(如设备、教材),忽视师资的精神力量、课程理念等无形资源。例如,专业教师的科研攻坚精神可作为思政素材,但未被系统开发。

二、构建思政课程资源共享生态系统的对策

        (一)丰富共享内容:拓展软硬资源的多维价值

         师资精神力量共享。不仅共享专业知识,更要挖掘教师的人格魅力、科研经历和价值观。例如,邀请科研团队分享攻坚故事,将其转化为“爱国奋斗”的思政案例。树立教师榜样,通过“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等形式,传播优秀教师的育人经验。

        课程建设理念共享。理工科课程向思政课程传递“问题导向”“成果导向”等理念,推动思政理论与现实问题结合(如用生态技术案例讲解“绿色发展观”)。思政课程向专业课程渗透“立德树人”理念,引导科研伦理与职业精神培养(如在工科实验中强调“安全责任”)。

        课程建设技术共享。VRAI等技术应用于思政教学,如开发“虚拟党史馆”“AI思政导师”,提升学生参与感。利用专业课程的技术成果(如大数据分析)优化思政课程管理,例如通过学习行为数据评估学生价值观发展。

        课程管理数据共享。打通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数据(如课堂参与度、价值观测试结果),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与专业学习的关联,针对性解决“思想阻塞”导致的学习障碍。

课程优秀案例共享。专业课程案例融入思政元素(如用“高铁技术突破”讲解“创新驱动发展”),思政课程引用专业实践案例(如用“工匠精神”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德育”的融合。

        (二)拓宽共享路径——构建协同共生的运行机制

        提升教师共享意识与责任。一是理论学习,通过培训、研讨会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打破学科偏见,明确“全员育人”责任。二是科研合作,推动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联合开展跨学科研究,如共同开发“科技伦理”课程,挖掘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内涵。三是建立“蛛网联结式”资源共生体系,以思政课程为中心辐射全校:利用思政课程覆盖全体学生的优势,建立“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社会资源”的网状联结。例如,以思政课为“中心点”,链接各专业的实验室、企业实习基地,形成“大思政”资源网络。四是逐级扩大共享范围,从校内资源整合起步,逐步拓展至校际、区域间合作,如加入“全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联盟”,共享优质课程与师资。五是加强资源共享的监控与管理,建立资源准入标准,确保共享资源符合意识形态要求(如对网络课程进行价值观审核),避免低质内容流入。从“重建设轻应用”转向“需求导向”,根据师生反馈动态调整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如合并同类慕课,聚焦精品课程)。通过政策引导,向思政课程倾斜优质资源,如优先为思政课程配备VR设备、引入企业思政导师。六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激励机制,完善资源共享中的知识产权认定与收益分配机制,保障教师的智慧成果(如课程专利、案例版权),避免“共享即免费”的误区。设立“资源共享创新奖”,对跨学科合作成果显著的团队给予奖励,激发教师参与共享的积极性。

三、研究意义与未来展望

        (一)理论意义

        突破传统教育资源共享的“工具理性”局限,从“价值塑造”维度拓展思政课程资源共享的理论框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实“课程思政”提供理论支撑。

        (二)实践意义

        缓解思政课程资源匮乏问题,同时提升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通过跨学科资源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如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结合),适应“大国工匠”的培养需求。通过区域间、校际间的资源共享,缩小不同院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未来方向

        文章指出,未来需进一步借助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构建智能化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与动态更新;同时,深化国际合作,借鉴国外高校“课程思政”(如美国“通识教育中的价值观培养”)经验,提升我国思政课程的国际化水平。

四、小结

        应用型本科院校思政课程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打破学科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共享机制。通过师资、理念、技术、数据、案例的多维共享,以及“蛛网式”体系构建与监控保障,有望形成“思政课程引领、专业课程协同、社会资源参与”的共生生态,为培养“政治觉悟高、家国情怀深、专业能力强”的新时代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原文发表于北大核心期刊《教育与职业》,2020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