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师公共服务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
边峥峥 唐少清 张占
一、核心概念与研究背景
高校教师公共服务的内涵。高校教师公共服务能力指教师利用专业知识与资源,直接服务于高校、企业及社会的能力,狭义上特指面向社会的直接服务活动,包括校内服务、行业企业服务与其他社会服务三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应用型大学需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推动教师从“知识传递者”向“社会服务参与者”转型,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研究价值与必要性。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地方、培养实践人才”为定位,教师公共服务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素养的培育。例如,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经验可转化为教学案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家“教育强国”战略要求高校强化社会服务职能,而应用型大学教师服务能力的不足,制约了科研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贡献度,亟需系统性提升。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困境
国外研究视角。国外研究聚焦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影响因素,如个人价值观(利他主义、社会取向)、机构政策(支持机制、资源配置)及专业共同体支持等。日本高校通过与企业签订长期战略协议,保障合作的正规化,规避短期投机行为。
国内研究短板。国内研究多停留在现状描述,缺乏对应用型大学的针对性分析:
职能研究,强调高校通过教学、科技服务等形式服务社会,但对教师个体的服务能力建设关注不足。
机制研究,指出校企合作存在信息不对称、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但具体解决方案缺乏实操性。
现状问题,教师与企业黏度低、服务途径单一、校内制度保障不足,且缺乏量化考核标准。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发现
调研设计。采用问卷调查与定向访谈结合的方式,对北京3所应用型高校(北方工业大学、北京农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的80名教师展开调研,聚焦校本服务、行业企业服务、其他社会服务及支持制度四方面。
关键数据与现状分析。校本服务参与率低。教师平均参与率34.55%,其中参与院校管理(38.45%)略高于教育教学服务(30.65%),指导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参与率虽达53.7%,但多数教师认为“双创”是辅导员职责,参与积极性不足。
行业企业服务薄弱。平均参与率仅17.28%,“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企业背景教师不足10%),教师缺乏行业实践经验,难以参与技术研发或政策制定,仅6.5%的教师作为专家参与企业项目评估。社会服务渠道单一。平均参与率8.36%,教师极少为政府、非营利组织提供服务,社区公益参与率14.5%,反映出服务社会的途径狭窄。支持制度缺位。学校对教师校外服务的支持率37.87%,缺乏系统的激励政策,如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导致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动力不足。
四、影响服务能力的核心因素
师资结构与引进机制。应用型大学教师多从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占比67%),缺乏行业企业经验,实践教学能力薄弱,导致教学与社会需求脱节。例如,工科教师缺乏工厂实操经验,难以指导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高校考核偏重科研论文与纵向课题,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如横向课题、技术转化)的成果未纳入职称评审核心指标,导致“重学术、轻服务”的倾向。例如,某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咨询的工作量,仅占年度考核的5%。
五、提升策略与实施路径
观念革新与意识培养。推动教师角色从“学术权威”向“社会服务者”转变,通过政策宣讲与案例分享,强化教师对“双创”背景下服务能力重要性的认知。例如,定期举办“企业服务标兵”评选,树立典型示范。
实践能力提升机制。培训进修与企业挂职: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基地,要求教师每三年至少6个月企业实践,参与技术研发或管理咨询,将实践经历纳入考核。
兼职制度与技术转化。鼓励教师在企业兼职,允许以技术入股、合作转化等形式将科研成果产业化,如某高校规定教师可保留70%的技术转化收益,提升参与积极性。
共建实践基地。与企业联合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如智能制造实训中心,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同时,将真实案例融入教学,学生可参与企业课题,实现“教学—实践—创新”闭环。
双导师制。企业导师参与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高校教师参与企业员工培训,形成资源互补。例如,电商专业教师与电商平台合作开发课程,学生直接运营企业店铺,提升实战能力。
激励政策。将社会服务成果(如横向课题经费、技术转化收益)与绩效分配挂钩,设立“社会服务贡献奖”,对年度服务时长超200小时的教师给予职称评审加分。
量化考核标准。制定《教师公共服务能力考核指标》,从服务时长(占30%)、企业满意度(占25%)、成果转化效益(占35%)、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成效(占10%)四个维度进行评估,推动服务能力的科学化管理。
六、结论与展望
“双创”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教师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观念、实践、制度三方面协同推进。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时代教师服务能力的评价模型,或针对不同学科(如工科、文科)制定差异化提升策略,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原文发表于《中国软科学》,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