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创新创业型大学新形态: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

发布时间:2025-07-10浏览次数:10

创新创业型大学新形态:应用型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中国道路

彭寿清 杨磊


一、问题提出——创新创业型大学的内涵与意义

创新创业型大学是适应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新型大学形态,强调以创新创业为核心职能,兼顾学术与市场导向,通过“人才链—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统整,打破高校与区域经济的壁垒,实现与地方科学、技术、文化等一体化发展。

这一形态的提出源于国家战略需求,2010年教育部首次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概念,2015年国务院明确其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变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应用型高校因与区域经济联系紧密,转型为创新创业型大学具有天然优势,既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探索高等教育中国道路的重要实践。

二、应用型高校转型的价值逻辑

制度逻辑——教育、科技、人才协同驱动。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支撑”,创新创业型大学通过整合知识生产、应用与扩散环节,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契合“三螺旋”国家创新模式(大学—产业—政府协同)。其核心是突破传统“以知识生产知识”的模式,以技术知识为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引领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理论逻辑——分类、特色、内涵发展的统一。创新创业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分类发展的产物: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导向与技能型院校的操作导向,它以“特色发展”为路径,聚焦区域产业需求;以“内涵发展”为核心,通过专业设置、教学模式等环节创新,实现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

实践逻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转型旨在突破传统专业教育的局限,通过“专创、科创、劳创”等活动培养“完整的人”,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高级形态”,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统一,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三、转型面临的实践阻滞

创新创业文化匮乏,办学目标保守。应用型高校多由地方本科转型而来,办学定位模糊,对创新创业存在认知偏差(如简单等同于“提高就业率”);资源过度投向“申硕升大”等显性指标,缺乏将创新精神融入校训、办学目标的制度设计,导致文化底蕴薄弱。

跨界协同不畅,组织生态僵化。传统科层制阻碍内外联动:校内依赖行政逻辑,创新创业组织依附于学科院系,缺乏跨学科协同;校外依赖政策推动,与企业、政府的合作因利益诉求差异(高校重育人、企业重效益)难以深入,形成“壁炉效应”(资源封闭)。

治理体系不健全,区域服务能力弱。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脱节,专业设置跟风盲目;科研评价重“学术性”轻“应用性”,导致地方急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短缺;信息传递链条长(校—院科层制),决策滞后;知识转化因校企立场差异(高校重理论、企业重技术)成效不佳。

四、推进路径——价值、组织与治理的协同革新

一是价值立新,打造创新创业文化内核。二是精神文化,渗透企业家精神,通过“驻校企业家项目”“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三是制度文化,建立激励机制(如创新创业成果纳入职称评审),降低师生实践门槛,整合“资金链、技术链、人才链、市场链”。四是物质文化,建设创新实验室、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创意市集、数字化展馆等场景激发审美创造与实践热情。五是组织革新,构建“一体两翼”共同体。“一体”是指以政产学研创一体化为核心,整合政府政策、企业资源、学术研究与创业实践,打破组织边界。“两翼”是指跨学科教育组织,突破院系壁垒,重组课程、师资与竞赛体系,推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

高效服务组织,降低外部资源依赖,构建虚拟化网络平台,提供资金、导师、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六是治理谋新,探索区域协同模式。人才培养制度化治理,以区域需求为导向制定标准,整合校内外资源(如孵化器、资金),建立全方位支持体系。政产学研体系化治理,明确政策导向(设立专职机构落实政策)、引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市场化)、强化技术支撑(建信息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区域化治理,升级“三螺旋”模式为“五螺旋”(纳入社会、生态维度),运用区块链保护知识产权;锚定区域产业难点,建设技术储备库,推动国际合作(如技术标准互认)。

五、结语

应用型高校转型为创新创业型大学,是通过文化、组织、治理的系统性变革,实现从“区域发展跟随者”到“创新引擎”的跨越。这一过程既需扎根中国语境(如“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又需聚焦区域特色,最终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原文发表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53月)



撰稿:
通讯员:付小霞
审核: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