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
金银亮 罗成一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内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抓手,其系统性、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多主体协作的重要性。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连接知识传播与实践应用的核心平台,需突破单一主体局限,构建“政府—高校—产业”协同的生态共同体,实现从“相对割裂的共同体”到“生态共同体”再到“命运共同体”的演进,最终达成“人、社会、组织的整体协调统一”。
生态共同体的核心是通过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的循环流动,形成动态平衡的有机系统,而非主体的简单叠加。其目标是打破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资源壁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应用型本科院校高质量转型。
二、创新创业教育共同体的主体关系变迁
相对割裂的共同体(1998-2014年)。此阶段以高校自发探索为主,政府政策分散,产业参与度低。合作多为短期项目导向(如政产学研合作解决单一问题),主体间关系松散,存在“有基地无活动”“有牌子无建设”等形式化问题。高校内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呈现“两张皮”现象。
生态共同体(2015年至今)。随着国家战略推动(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创新创业学院快速发展。政府、高校、产业合作加深,强调系统协同,关注教育生态的平衡性与联动性,逐步形成“多元主体融合、资源高效流动”的格局。
未来趋势——命运共同体。以“休戚与共”为核心,主体间合作从“利益驱动”转向“价值共生”,通过深度融合产生更高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与实践困境
目标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以“服务地方、对接行业、强化实践”为核心:服务地方,紧扣区域经济特色,培养适配地方需求的人才;
行业导向,依据产业需求设置专业、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
实践困境。理念误区,以“要素式思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导致“头痛医头”式短视行为,忽视系统性逻辑;实施分散,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割裂(如专业教师与学工队伍分别主导,缺乏协同);校外政府与高校“唱独角戏”,产业参与积极性低;形式主义,合作多停留在签约、挂牌层面,权责利不清,资源共享不足;评价表面化,以考试成绩、竞赛获奖为核心指标,忽视过程性能力提升,评价体系与实践需求脱节。
四、三螺旋理论下的生态共同体融合机理
理论基础。三螺旋理论由亨利・埃茨科维兹提出,强调大学、政府、产业通过交互作用形成“螺旋上升”的创新生态:大学承担知识生产与传播,产业提供实践场景与需求牵引,政府维护契约环境与政策支持。三者既独立又融合,通过资源流动与功能互补推动创新质量提升。
融合机理。动力机制,内部源于三方对高质量人才的共同需求;外部受产业升级、同行竞争、政策推动(如应用型高校转型政策)驱动;资源整合,通过“政策—知识—技术—资金”的流动,形成“理论环境(高校)—实践环境(产业)—契约环境(政府)”的闭环,催生跨学科、跨地域的混合组织;创新循环,应用型本科院校传播与应用原创知识,产业实现知识转化,政府保障环境,三者互动促进“知识生产—应用—再创造”的持续循环。
五、生态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健全协同治理体制。明确政府、高校、产业的权责利,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优化环境;高校聚焦人才培养与知识转化;产业提供实践平台与需求反馈,形成动态平衡的生态结构。
平衡主体发展。突破“教与学”的传统矛盾,强调各主体平等参与。通过创新创业环境熏陶与自主教育引导,将创新行为转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提升核心素养与能力。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结合过程性评价(如实践参与度、项目贡献)与结果评价(如成果转化效益),引入企业、社区等外部评价主体,避免“一张考卷定优劣”的单一模式。
需求导向的课程与合作设计。课程体系,引入企业参与制定,强化实践性与行业适配性;合作模式,高校与地方产业共建“教学车间”“实践基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拓展教育范围,实现“需求—培养—就业”的精准对接。
追求共生共赢。高校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以适配地方产业需求;政府与高校合作推动成果转化;产业通过参与教育储备人才,最终形成“区域发展—人才培养—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六、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共同体的构建,需以三螺旋理论为指导,打破主体壁垒,通过协同治理、多元评价、需求导向的实践,实现从“形式合作”到“深度共生”的转型。这既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应用型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原文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