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路径
吴远征
一、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
论文以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是多主体协同互动的动态网络。其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基本要素。涵盖主体及环境要素(政府、企业、高校、师生等)、位置与边界(主体角色及互动范围)、结构与关联(信息与资源传递方式)、活动与功能(主体通过协作实现价值)。
二是理论超越。区别于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维持”特性,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变革等主动适应环境,聚焦价值实现(如服务区域经济)和实践路径(如校企协同),强调动态调整与效能提升。
二、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
结合“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需求,论文构建了“多维融合”的生态系统框架。具体包括:主体与要素——政企校协同的目标体系;宏观层面——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考核评价规范办学导向;中观层面——企业深度参与教学(如引入真实项目、共建实践场景);微观层面——教师主导教学设计,学生发挥主体性,形成“政策-产业-教学”联动机制;位置与边界——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对接产业需求,平衡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科研成果与研发需求;科教融合——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双创”融合——通过创业实践突破知识转化壁垒,推动创新商业化。
构建“意识启蒙—知识储备—能力实践—项目孵化”渐进式课程,消除专业壁垒;突出“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特征:覆盖全体本科生,按年级设置模块,结合专业特色设计个性化内容。整合教学实践、竞赛培育、项目孵化、产教融合四大平台,实现“教—学—研—用”动态推进;借助数字技术(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赋能平台,为个性化教学、企业人才需求提供支撑。
三、基于“道法术器势”的实践路径
论文引入传统哲学框架,提出系统性实施策略:
“道”,坚守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价值观培养结合,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品格塑造;构建“政-企-校”协同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
“法”,构建多维融合生态体系。技将数字技术嵌入教学全流程,重塑教育思维与方法;整合政府、企业、高校资源,形成育人合力;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文科+专业”跨领域合作;一体化实践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校企资源的深度对接。
“术”,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引入工程教育认证理念,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为原则;构建能力体系(创新意识、思维、实践等)、能力导向课程、全面质量管理机制及多元绩效评价体系。
“器”,打造一体化平台支撑。利用虚拟现实等技术优化教学场景;通过“互联网+”等赛事激发学生热情;提供场地、培训、指导等全流程服务;推动高校与产业优势互补,将教育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势”,借力环境机遇乘势而上。适应跨界融合趋势,通过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校企合作等推动生态升级;把握政策扶持与产业需求机遇,培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需以“四新”建设为导向,通过多主体协同、课程与平台创新、技术赋能,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型。实践中需结合区域产业特色与政策环境,动态优化系统结构,最终提升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原文发表于《教育与职业》,2024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