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的价值导向、阻滞因素及推进策略

发布时间:2025-08-03浏览次数:12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创融合”的价值导向、阻滞因素及推进策略

胡天佑  李晓


一、“专创融合”的价值导向

“专创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化改革的核心抓手,其价值导向体现在三个维度。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高校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创新素养的人才。“专创融合”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创业技能,使应用型人才培养从“技术应用”向“创新创造”升级。例如,机械专业在课程中嵌入“智能装备改良”项目,既巩固专业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破解就业难题,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面对高校毕业生规模扩大(2022年突破1076万人)的就业压力,“专创融合”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拓宽就业渠道。一方面,专业教育夯实岗位适配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灵活适应新职业、新业态的能力。例如,电子商务专业结合直播电商趋势,开设“创业项目策划”课程,学生通过运营真实店铺提升就业竞争力,形成“专业能力+创业思维”的复合优势。

三是赋能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动力。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迫切。“专创融合”推动教师团队提升跨界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强化高校与产业的知识流动。例如,材料专业教师联合企业开展“环保包装材料研发”,既将前沿技术融入课堂,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为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

二、“专创融合”的阻滞因素

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推进“专创融合”过程中面临多重障碍,主要集中在观念、师资、课程与政策四个层面。

一是创新创业教育观念狭隘。认知偏差,部分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窄化为“培养企业家”或“参赛获奖”,忽视其对全体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价值,导致融合范围局限于少数专业或学生。实践脱节,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仅通过独立课程或活动开展,未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且忽视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协同,停留在“表层教育”阶段。

二是教师知识能力结构适配性不足。知识短板,专业教师多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缺乏创新创业理论储备与跨学科视野,对国内外前沿动态关注不足。实践欠缺,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工作或创业经历,难以指导学生开展真实场景下的创新实践,导致教学偏向理论灌输。培训缺失,高校间缺乏“专创融合”交流机制,师资培训未形成统一标准,难以培育既懂专业又擅创新的骨干教师。

三是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滞后。内容脱节,教材中创新创业元素融入不足,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的逻辑关联薄弱,未能反映学科前沿与产业需求。形态单一,仍以传统纸质教材为主,未有效利用数字技术开发“新形态教材”(如融合虚拟仿真、案例库的互动教材),知识更新缓慢,难以适配“专创融合”的动态需求。治理失衡,教材建设中高校主体地位不突出,国家、地方与高校的协同机制不完善,导致教材内容与实践需求脱节。

四是综合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平台建设薄弱,校内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践基地多流于形式,缺乏配套资金与专业运营团队;校外资源整合不足,政府、企业、高校的实践平台未能形成合力。政策引导缺位,地方政府缺乏对“专创融合”的整体规划,未建立专门的政策研究与咨询机构,校际资源共享机制不健全,先进经验难以推广。

三、“专创融合”的推进策略

针对上述阻滞因素,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与改革需求,提出四项关键策略。

一是重构创新创业教育观念。树立“广谱式”教育观,明确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覆盖各专业,纠正“精英化”“功利化”认知,将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融入人才培养全流程。推动“全过程融合”,纵向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阶段,横向打通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渠道,构建“高校-企业-政府”三螺旋体系。例如,通过“家庭创新工坊”“社区实践项目”延伸教育场景。

二是提升教师“专创融合”能力。系统化培训,按专业群分类开展模块化培训,强化教师创新创业理论与跨学科知识,定期组织校际交流与案例研讨。强化实践历练,建立教师企业挂职制度,鼓励参与横向课题与创业项目,积累行业经验。例如,安排计算机专业教师到科技企业参与软件开发,将实战案例转化为教学内容。搭建科研平台,支持教师结合专业优势开展应用型研究,推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形成“教学-科研-实践”良性循环。

三是推进专业课程教材二次开发。强化高校主体地位,在教材纵向治理中突出高校自主权,结合办学特色编写融合创新创业元素的校本教材,建立国家、地方、高校协同修订机制。创新内容与形态,横向整合专业知识与创新案例,开发“嵌入式”教材(如在机械原理课程中加入“设备改良创业案例”);利用数字技术开发互动教材,融入虚拟仿真实验、行业动态数据库,实现内容实时更新。

四是构建内外结合的政策支持体系。校内强化平台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打造集教学、竞赛、孵化于一体的“专创融合”中心,配备专职运营团队与专项资金。校外深化协同联动,政府牵头建立跨区域“专创融合”联盟,统筹企业、科研机构资源,共建实践基地;通过“引企入教”“校企联合实验室”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例如,与本地企业共建“创新工坊”,将企业项目转化为教学任务。

结语

“专创融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核心在于打破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壁垒,通过观念革新、师资赋能、课程重构与政策保障,培养适应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这一过程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形成合力,在实践中持续优化机制,最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原文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年11月)


撰稿:
通讯员:付小霞
审核: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