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发布时间:2025-08-10浏览次数:10

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与策略

张岩 李新纲 朱秋莲


一、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1.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机制

应用型高校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办学模式,传统“孤岛式”思政课程难以适应育人需求。“课程思政”通过整合全体教职工力量,纵向激发动力、横向协同配合,打破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壁垒,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落地,提升立德树人效能。

2.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大学阶段是人格养成的关键期,“课程思政”通过隐性教育渗透道德品性、责任担当等价值理念,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关注公共利益。例如,在实践教学中融入团队协作要求,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产教融合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发力,推动专业教师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结合。例如,机械专业在讲解精密制造时,融入“工匠精神”与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对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

二、“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学校层面,重视不足,实施形式化。部分高校仅停留在传达政策层面,缺乏整体规划与创新方法,教学手段沿袭“灌输式”模式,师生互动匮乏。对人文与自然科学交叉、教学与科研融合的范式缺乏设计,育人成效不佳。

教师层面,认知偏差,能力不足。专业教师普遍认为思政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忽视自身育人责任,将“课程思政”窄化为“附加任务”。对思政元素挖掘不精准,存在“生搬硬套”现象;缺乏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教学的方法,且多数教师无企业实践经历,难以结合真实场景开展教育。

学生层面,使命感薄弱,进取精神欠缺。“00后”学生群体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不坚定等问题,部分学生消极对待学业,缺乏责任担当与奉献精神,凸显“课程思政”的紧迫性。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推进策略

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推进一体化实施。体系化规划,学校党委统筹领导,将“课程思政”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梳理各课程思政元素(如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文理科特点设计路径。每个二级单位遴选1-3门主干课程作为试点,由思政教师帮扶指导,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红色基地实践研修,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掌握“唯物辩证法”“案例教学”等融合方法。引入学生、企业等第三方评价主体,从教案设计、课堂互动、作业质量等维度评估成效,动态监测学生价值观变化。

二是结合办学特色,凸显差异化优势。针对生源特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培育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品质。

将“精益求精、守正创新”融入实践教学,通过企业项目实训让学生体悟劳动价值,如通过工作室制传承技艺与职业操守。吸纳优秀企业理念(如创新文化、团队精神),邀请企业家参与教学,指导学生竞赛与研发,提升职业素养。校党委、二级单位、思政部门、专业教师联动,形成“试点-推广-反馈”闭环,如优秀校友分享职场经历传递正能量。

三是强化实践育人,实现知行合一。政行企校共建实践平台(如众创空间),邀请劳模、能工巧匠进校园,通过真实案例诠释责任与担当。贴近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如用励志素材引导学生学习先贤精神;推行“教、学、研、做”一体化,让学生在实践中反思体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课程思政”需立足办学特色,通过顶层设计、特色培育与实践强化,打破观念、师资、课程等壁垒,实现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实支撑。

                      (原文发表于《教育与职业》,2021年6月


撰稿:
通讯员:付小霞
审核: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