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内涵、逻辑与路径创新
詹绍文 黄欣
一、文旅深度融合的核心内涵
文旅深度融合是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科技为翼”的系统性整合,区别于传统“文化+旅游”的表层叠加,其核心在于通过文化价值与旅游功能的基因重组,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与消费链的深度耦合。具体表现为三个维度:
价值维度。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核心,通过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借助旅游场景传播文化价值,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例如“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通过沉浸式演艺让游客深度感知中原文化底蕴。
产业维度。突破“门票经济”"">单一业态局限,形成“文旅+百业”的生态网络,涵盖研学旅游、银发经济、夜间经济等多元形态。如四川推动“跟着演出游四川”“跟着美食游四川”等新业态,实现产业跨界融合。
技术维度。以数字技术重构体验场景,通过AI导览、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如山东曲阜“三孔”景区的AI数字人导游,将历史文化讲解转化为互动式体验。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相加,而是通过资源整合、业态创新和技术赋能,形成“文化有活力、旅游有内涵、消费有品质”的发展新格局。。
二、文旅深度融合的驱动逻辑
政策引领的制度逻辑。国家战略为文旅融合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政策,从消费促进、场景培育到金融支持形成政策闭环。地方层面如四川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以政策突破行政壁垒,推动区域资源整合。这种“国家战略+地方实践”的政策体系,为融合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消费升级的市场逻辑。居民消费从“观光打卡”转向“体验沉浸”,催生多元化需求。亲子游乐、康养慢游、研学旅行等细分市场快速增长,要求供给端从“标准化产品”向“个性化服务”转型。例如冰雪旅游、低空飞行等新业态的兴起,正是对消费结构变化的精准回应,体现市场需求对产业升级的牵引作用。
技术赋能的创新逻辑。数字技术重构文旅产业形态。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应用于智慧景区、云展览等场景,如沂蒙山景区的“北斗+文旅”四维导览系统,实现游览线路个性化定制和景区精细化管理。技术创新不仅提升服务效率,更通过沉浸式体验、数字文创等形式,拓宽文化传播与价值实现的路径。
三、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径创新
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壁垒促协同。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参与”的协同机制。在跨区域合作方面,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改革为示范,推动文旅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在资源层面,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文旅项目,探索旅游收益权入市交易,通过金融创新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产品业态创新,从“同质化”到“特色化”。聚焦地域文化IP开发,培育复合型产品。四川深挖古蜀文化、三国文化等资源,打造“非遗传习+旅游体验”项目;山东推出“智慧鲁博”平台,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线上研学课程。同时发展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通过民俗演艺、光影秀等场景再造,延长消费链条,实现“白昼观光+夜间体验”的全时段供给。
数字技术赋能,构建智慧文旅生态。加快“文旅+科技”融合应用。重点突破沉浸式交互、虚实融合等技术,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和算力中心,推动数字博物馆、云演艺等新业态落地。如“三孔”景区的智慧研学系统,通过“AI解说+全景互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实现技术赋能与文化传承的双重价值。
人才体系支撑,破解复合型人才瓶颈。建立“产教融合”育才模式,定向培养文物修复、数字策展等紧缺人才;实施“文旅英才计划”,通过专项津贴、安居保障等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强一线从业人员培训,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筑牢人才支撑基石。
四、结语
文旅深度融合是从“物理组合”到“化学反应”的质变过程,其核心在于以文化价值引领产业升级,以技术创新重构消费体验,以制度改革破除发展壁垒。这一过程既需坚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主线,又又要回应消费升级与技术革命的时代需求,最终实现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多重目标,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原文发表于《行政管理改革》,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