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价值与推进路径
李泽华
一、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
文旅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与消费升级背景下,由人力资本、文化资源与数字技术深度耦合形成的新型发展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科技创新、业态融合与价值重构,实现文旅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质变。具体表现为三大特征:
一是科技赋能的业态创新。以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重构体验场景,如“三孔”景区的AI数字人导游实现历史文化的互动式传播,突破传统观光模式的时空限制。
二是文化引领的价值重构。通过IP开发与场景再造激活文化资源,如永州将女书文化从静态展陈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保护—展示—融合—场景”的价值链延伸。
三是绿色低碳的发展导向。区别于传统旅游业的生态压力,新质生产力强调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如福建将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通过“文旅+绿色”模式实现生态价值转化。
这种新型生产力打破了“门票经济”的单一业态,形成“科技+文化+产业”的多元生态,推动文旅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二、文旅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价值
支撑国家战略实施。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文旅新质生产力通过“两个融合”(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助力双循环格局构建。福建提出到2027年文旅经济增加值达7500亿元,将文化旅游业培育为支柱产业,彰显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
响应消费升级需求。从“观光打卡”到“体验沉浸”的需求转变,催生了研学旅游、银发经济等新业态。例如山东“智慧鲁博”平台将博物馆资源转化为线上课程,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体现供给侧创新对消费需求的精准回应。
增强文化传播效能。通过数字技术拓宽文化输出路径,如“智慧三孔”的VR实景游览让世界遗产文化突破地域限制,助力文化自信与国际影响力提升。
三、发展中的现实困境
技术应用表层化。多数景区数字化停留在票务系统、监控设备等基础层面,缺乏深度沉浸体验。永州80%景区仍依赖传统运营模式,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等技术应用不足。
人才结构失衡。复合型人才缺口显著,永州仅数字化运营、文化遗产修复等领域就存在1.2万人才缺口,高校相关专业覆盖率不足30%,产教融合机制亟待完善。
协同机制梗阻。跨区域资源整合不足,如永州景区分散导致交通串联不畅;政企合作多停留在政策层面,缺乏“技术入股”“收益共享”等深度协同模式。
四、推进路径创新
一是技术赋能:构建智慧文旅生态。突破沉浸式交互、虚实融合等技术瓶颈,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福建通过“北斗+文旅”四维导览系统实现线路个性化定制,湖南永州规划“科技破壁”工程,推动女书文化数字化建档与IP开发,以技术创新激活资源价值。
二是产业融合:培育复合型业态。实施“文旅+百业”战略,拓展多元场景。福建打造蓝色海丝、绿色休闲等旅游带,发展“文旅+影视”“文旅+低空”等新业态;山东推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通过民俗演艺延长消费链条,实现“白昼观光+夜间体验”的全时段供给。
三是制度创新:完善协同发展机制。建立跨区域合作平台,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为示范推动公共服务互联互通;探索金融创新,福建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允许旅游收益权入市交易,通过政策工具激活市场主体活力。
四是人才支撑:深化产教融合育才。定向培养数字策展、智慧运营等紧缺人才,永州推动地方高校重构课程体系,增设数字文旅专业;实施“文旅英才计划”,通过专项津贴吸引高层次人才,筑牢人才保障基石。
五、结语
文旅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的系统性变革,需以科技为翼、文化为魂、绿色为基,破解技术、人才与机制瓶颈。这一过程既要响应国家战略与消费升级需求,又要坚守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底线,最终实现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旅游强国与文化强国提供持久动能。
(原文发表于《山东社会科学》,202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