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5-09-07浏览次数:11

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探析

李建清 杨京钟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定位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年规模达56.4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80万亿元,其对各产业的渗透与赋能作用愈发显著。在此背景下,文旅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亟需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转型升级。国家层面相继出台《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从顶层设计明确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推动数字技术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解决传统文旅产业技术创新弱化、消费需求不足、转型升级滞后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本文立足数字技术视角,通过分析文旅产业在数字赋能过程中的现实困境,探究数字驱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运作逻辑,最终从技术、产业、融合、制度四个维度提出发展路径,为文旅产业借助数字技术实现结构升级、业态创新与效率提升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数字赋能文旅产业的现实困境

(一)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及应用能力薄弱

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应用是文旅服务智能化的核心支撑,但当前存在显著短板。一是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不足,文旅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管线监测技术严重依赖进口,高端芯片、基础算法等300余项核心技术创新力薄弱,制约产业自主可控发展。二是区域发展失衡,中西部农村及偏远山区网络覆盖不足,2024年底我国农村地区5G覆盖率仅30%-40%,互联网普及率65.6%,较城市(78.6%)低13个百分点;乡村和高山文旅景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超9500家、山岳型景区2000余家)网络基站少、数据传输不稳定,信息丢包率高,直接导致文旅服务质量与效率下降。三是中小文旅企业技术应用能力弱,难以承担数字技术研发与设备升级成本,与大型企业在技术应用上形成明显差距。

(二)产业融合不足,业态创新滞后

产业融合深度不足是制约文旅产品(服务)创新的关键。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80%以上景区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为主题,缺乏差异化设计;70%以上文创产品仅对传统文化元素简单复制,未进行数智化创新,导致消费者“审美疲劳”。另一方面,业态融合停留在表层,以“观光游”为主,“文旅+科技”“文旅+康养”“文旅+研学”等深度融合业态匮乏,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城乡及产业链层级差异——东部发达地区(杭州、上海等)数实融合程度高,西部地区相对滞后;城市文旅数字化转型快,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困难;产业链上游(文创设计、资源开发)数字融合较好,下游(市场营销、服务)融合广度与深度不足。此外,跨主体协同不足,中小文旅企业与大型企业、科研机构联动薄弱,难以形成创新合力。

(三)文旅供需适配性不足,精准匹配缺失

供需错配导致文旅资源浪费与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从需求侧看,消费结构已从“大众化观光”向圈层化、个性化转变,亲子家庭的沉浸研学、银发族的康养旅居、年轻群体的国潮体验及元宇宙文旅需求日益凸显,且消费者愈发重视文旅服务的“情绪价值”与交互体验。但从供给侧看,70%以上文旅项目仍集中于古镇、主题公园、农家乐等传统形态,缺乏文化IP的原创性与数字化在地性挖掘;“重硬件、弱运营”问题突出,资源开发与游客动线设计脱节,需求洞察依赖经验而非动态数据建模,导致产品迭代与营销滞后于市场变化。同时,文旅产业与文创、科技、农业等关联产业协同薄弱,区域间资源割裂,难以形成“内容+技术+场景”的生态闭环,进一步加剧供需失衡。

(四)制度体制不健全,保障体系缺位

制度供给与体制机制难以支撑数字文旅创新发展。一是制度空白较多,人工智能应用、数据要素流动(治理、收益分配)、数据产权交易等领域缺乏明确规则,文旅安全“防、控、救”等规章制度建设滞后,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不畅。二是政策协同不足,区域差异化、特色化文旅政策供给少,京津冀、沪苏浙等区域缺乏针对性激励政策;跨部门(文旅、交通、市场监管、公安等)权责划分不明晰,协同配合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执行合力。三是存在地方保护主义,横向府际关系在文旅资源共享、产品共创、品牌共建等方面协作不足,制约跨区域、跨业态的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

三、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运作逻辑

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通过技术嵌入、信息整合、服务共创、机制协同,实现“技术—产品—服务—机制”的全链条优化,具体逻辑如下:

(一)技术嵌入:推动“数智”与文旅产业创新融合

AI、5G、云计算、VR/AR等数字技术为文旅产业提供技术支撑。需求侧,消费者借助抖音、微信等数字媒介表达文旅偏好,驱动供给主体精准响应,如“数字故宫”通过全景展示、虚拟互动,满足游客个性化游览需求;供给侧,文旅企业依托政府搭建的数字信息网络,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消费诉求,优化产品设计与服务交付,如杭州西湖景区通过“掌上西湖”“云旅游”平台,结合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实现“数智”与文旅场景的深度融合。

(二)信息整合: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数字技术打破信息壁垒,推动文旅数据跨组织、跨地域、跨部门整合。一方面,统筹文化、旅游、养老、健身等领域数据资源,盘活供给侧要素(如景区资源、服务团队),提升服务响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算法与算力优势挖掘消费者需求偏好,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决策依据。例如,国家自然博物馆利用AI、物联网、卫星遥感技术,构建数字化导览系统,根据游客画像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对接高品质文旅需求。

(三)服务共创:多元主体协同提升质量效益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规范行业标准与服务流程,搭建协同平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整合技术与资源,创新产品(服务);消费者通过数字媒介反馈需求,参与产品设计与体验优化。例如,广州市政府与腾讯公司合作建设探元数字文化开放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资源,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智能化与高效化,同时通过场景化应用提升消费者体验,形成“多元参与、共创共赢”的服务模式。

(四)机制协同: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在技术嵌入、信息整合、服务共创基础上,通过六大协同机制实现提质增效:一是数据协同,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文旅数据互联互通;二是产业协同,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形成“内容创作—技术支持—平台运营—市场推广”完整链条;三是技术协同,搭建共享平台整合数字技术资源,制定统一标准确保兼容适配;四是人才协同,培养“文旅+数字”复合型人才,吸引高端人才投身产业;五是市场协同,加强跨区域联合监管,共同推广数字文旅品牌;六是政策协同,出台配套政策并建立评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

四、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技术创新:夯实数智化基础,驱动业态升级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强化文旅产业技术支撑。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聚焦5G、AI、云计算、VR/AR等技术,布局交互终端、智能导览系统等硬件,打造数字文化馆、沉浸式景区等应用载体,夯实产业数字化底座。二是推进“数字+文旅”综合体建设,创新“智慧文旅”“元宇宙文旅”等新业态,如开发数字孪生景区、云演艺、虚拟文化遗产等项目,推动文旅消费从“观光式”向“互动式、沉浸式”转变。三是优化智慧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终端与大数据分析,实现文旅市场精准定位、精细化运营,提升客户个性化需求满足度。

(二)产业创新:重构发展模式,提升运营效率

以数字化驱动文旅产业模式创新。一是创新商业模式,依托数字共享平台整合资源,发展“互联网+文旅”“文旅+数智”等业态,提升产业协同效应。二是打造平台经济模式,搭建综合性文旅数字化服务平台(如携程、飞猪),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优化智慧导览、线上体验等服务。三是革新营销模式,借助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搜索引擎广告(百度推广)、自媒体内容营销(文旅攻略、景点热榜)等数字手段,提升产品曝光度与用户粘性,同时通过数据监测动态调整策略,提高营销效率。

(三)产业融合:推动跨界赋能,释放协同价值

以数字技术打破产业边界,实现深度融合。一是理念融合,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借助旅游传播文化价值。二是渠道融合,利用数字技术打通“线上文化体验”与“线下旅游消费”,如通过在线数字展览引导游客前往目的地消费,完成“线上—线下”价值转化。三是资源与产品融合,推动文物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于旅游场景,同时依托旅游场景实现文化资源价值变现;引入AR/VR、全息成像等技术,创新文旅产品业态,并推动文旅与体育、科技、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形成“文旅+百业”的全域融合格局。


(四)制度供给:完善保障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以制度创新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一是创新制度设计,明确数据要素产权、交易规则及AI应用规范,完善文旅安全、应急管理等规章制度,构建“保护—开发—利用”平衡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针对乡村旅游、文博研学等新业态出台激励政策;推动跨区域政策协同,破除地方保护主义。三是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营企业投资渠道(民营资本占文旅直接投资超60%),建立政府与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消除隐性壁垒,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消费者”协同创新的生态。

五、结语

数字技术为文旅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与效率提升提供了核心支撑,是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但当前文旅产业仍面临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融合不足、供需错配、制度不健全等困境,需通过技术创新夯实基础、产业创新优化模式、产业融合释放价值、制度供给强化保障,构建“技术—产业—融合—制度”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未来,文旅产业需进一步依托数字技术拓展边界,强化多元主体协同,实现从“传统业态”向“数智化、融合化”的深度转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原文发表于《科学决策》,2025年第三期)


撰稿:
通讯员:付小霞
审核: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