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现实挑战与推进路径
杨懿 廉倩文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定位
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2024 年规模达 56.4 万亿元,预计 2030 年将突破 80 万亿元,其对各产业的渗透与赋能作用愈发显著。在此背景下,文旅产业作为绿色朝阳产业,亟需借助数字技术破解传统发展瓶颈——技术创新弱化、消费需求不足、转型升级滞后等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
国家层面通过系列政策明确文旅数字化转型方向:2022 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文旅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委相继出台《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文件,从顶层设计强调“数字赋能文旅”的必要性。数字技术以互动性、高效性、创新性为文旅产业注入活力,推动其在产品、业态、服务、模式等全链条创新,既是文旅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手段,也是适应消费升级、增强文旅融合效能的现实选择。
本文立足数字技术视角,通过分析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困境,探究数字驱动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运作逻辑,最终从技术、产业、融合、制度四个维度提出路径,为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二、数字赋能文旅产业的现实困境
(一)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及应用能力薄弱
数字基础设施与技术自主创新不足制约文旅服务智能化。一是关键技术依赖进口,文旅基础设施的操作系统、管线监测技术及高端芯片、基础算法等 300 余项核心技术创新力弱,难以实现自主可控;二是区域发展失衡,中西部农村及高山景区网络覆盖不足,2024 年农村 5G 覆盖率仅 30%-40%,互联网普及率 65.6%,较城市(78.6%)低 13 个百分点,乡村及山岳型景区(全国超2000 家)存在基站少、数据传输不稳定等问题,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三是中小文旅企业技术应用滞后,难以承担数字设备升级与研发成本,与大型企业形成明显差距。
(二)产业融合不足,业态创新滞后
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导致文旅产品同质化、业态单一。一是产品同质化严重,80% 以上景区以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为主题,70% 文创产品仅简单复制传统文化元素,缺乏数智化创新,引发消费者“审美疲劳”;二是业态融合浅表化,以“观光游”为主,“文旅 + 科技”“文旅 + 康养”等深度融合业态匮乏,且存在区域、城乡、产业链层级差异——东部地区数实融合程度高,西部地区滞后;城市转型快,农村融合难;产业链上游(文创设计)融合较好,下游(市场营销)不足;三是协同创新薄弱,中小文旅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型企业联动不足,难以形成“内容 + 技术 + 场景”的生态闭环。
(三)文旅供需适配性不足,精准匹配缺失
供需错配导致资源浪费与消费潜力未释放。从需求侧看,消费已从“大众化观光”转向圈层化、个性化需求,如亲子家庭的沉浸研学、年轻群体的元宇宙体验、银发族的“傻瓜式”服务,但供给侧仍以古镇、农家乐等传统业态为主(占比超 70%),缺乏文化 IP 原创性与数字化挖掘;“重硬件、弱运营”问题突出,需求洞察依赖经验而非数据建模,产品迭代滞后于市场变化。从协同看,文旅与文创、科技等产业联动弱,区域资源割裂,难以形成跨城际、跨业态的动线整合,且地方规划过度追求“流量经济”,忽视文化保护与资源承载力,加剧供需失衡。
(四)制度体制不健全,保障体系缺位
制度供给与协同机制难以支撑数字文旅创新。一是制度空白较多,人工智能应用、数据要素流动(治理、收益分配)、数据产权交易等领域缺乏明确规则,文旅安全“防、控、救”等规章制度滞后;二是政策协同不足,区域差异化激励政策(如京津冀、粤港澳文旅扶持)缺失,跨部门(文旅、交通、市场监管等)权责不清,协同执行合力弱;三是地方保护主义存在,横向府际在资源共享、产品共创等方面协作不足,制约跨区域资源整合。
三、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运作逻辑
数字赋能通过“技术嵌入—信息整合—服务共创—机制协同”的全链条逻辑,实现文旅产业提质增效,核心是满足民众对高品质文旅生活的需求。
(一)技术嵌入:实现“数智 + 文旅”创新融合
AI、5G、VR/AR 等技术连接供需两端。需求侧,消费者通过抖音、微信等数字媒介表达偏好,驱动供给精准响应,如“数字故宫”通过全景展示、虚拟互动,满足个性化游览需求;供给侧,文旅企业依托政府搭建的数字信息网络,运用大数据识别消费诉求,优化产品设计,如杭州西湖“掌上西湖”平台结合 VR/AR 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实现“数智”与文旅场景深度融合。
(二)信息整合:推动供需精准匹配
数字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跨组织、跨地域整合。一方面,统筹文化、旅游、养老等领域数据,盘活供给侧要素(景区资源、服务团队),提升响应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算法挖掘消费偏好,为决策提供依据,如国家自然博物馆利用 AI、物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导览系统,根据游客画像提供个性化服务,精准对接高品质需求。
(三)服务共创:多元主体协同提升质量
文旅高质量发展需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元主体参与。政府主导规范行业标准、搭建协同平台;企业整合技术与资源,创新产品;消费者通过数字媒介反馈需求,参与体验优化。例如,广州市政府与腾讯合作建设探元数字文化开放平台,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实现文化遗产保护智能化,同时通过场景化应用提升消费者体验,形成“共创共赢”模式。
(四)机制协同:构建全链条保障体系
通过六大协同机制实现提质增效:一是数据协同,打破“数据孤岛”,推动文旅数据互联互通;二是产业协同,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形成“内容创作—技术支持—市场推广”完整链条;三是技术协同,搭建共享平台整合数字资源,制定统一标准确保兼容;四是人才协同,培养“文旅 + 数字”复合型人才,吸引高端人才;五是市场协同,加强跨区域联合监管,共同推广数字文旅品牌;六是政策协同,出台配套政策并建立评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
四、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技术创新:夯实数智化基础,驱动业态升级
以数字技术为核心强化支撑。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聚焦 5G、AI、VR/AR 等技术,布局智能导览终端、交互系统等硬件,打造数字文化馆、沉浸式景区等载体,夯实产业数字化底座;二是推进“数字 + 文旅”综合体建设,创新“元宇宙文旅”“数字孪生景区”等新业态,如开发虚拟文化遗产、云演艺项目,推动消费从“观光式”向“互动沉浸式”转变;三是优化智慧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定位与精细化运营,提升个性化需求满足度。
(二)产业创新:重构发展模式,提升运营效率
以数字化驱动模式革新。一是创新商业模式,依托数字共享平台整合资源,发展“互联网 + 文旅”“智慧 + 文旅”等业态,提升产业协同效应;二是打造平台经济模式,搭建综合性数字化服务平台(如携程、飞猪),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营销,优化智慧导览、线上体验等服务;三是革新营销模式,借助社交媒体(抖音、小红书)、搜索引擎广告、自媒体内容营销(文旅攻略、景点热榜)等数字手段,提升产品曝光度,通过数据监测动态调整策略,提高营销效率。
(三)产业融合:推动跨界赋能,释放协同价值
以数字技术打破产业边界。一是理念融合,秉承“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通过文化提升旅游内涵,借助旅游传播文化价值;二是渠道融合,打通“线上文化体验”与“线下旅游消费”,如通过在线数字展览引导游客前往目的地,完成“线上—线下”价值转化;三是资源与产品融合,推动文物文化资源数字化应用于旅游场景,同时依托旅游实现文化价值变现;引入 AR/VR、全息成像等技术,创新数字孪生景区、云展览等业态,推动“文旅 + 百业”全域融合(如文旅 + 体育、农业、科技)。
(四)制度供给:完善保障体系,优化发展环境
以制度创新护航产业发展。一是填补制度空白,明确数据要素产权、交易规则及 AI 应用规范,完善文旅安全规章制度,构建“保护—开发—利用”平衡的制度体系;二是强化政策支持,设立文旅产业发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针对乡村旅游、文博研学等新业态出台激励政策,推动跨区域政策协同;三是优化营商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宽民营企业投资渠道(民营资本占文旅直接投资超 60%),建立政府与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消除隐性壁垒,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消费者”协同创新生态。
五、结语
数字技术是文旅产业结构升级、业态创新的核心驱动力,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市场机遇。但当前文旅产业仍面临基础设施薄弱、产业融合不足、供需错配、制度不健全等困境,需通过“技术创新夯实基础、产业创新优化模式、产业融合释放价值、制度供给强化保障”的系统性改革,推动文旅产业从“传统业态”向“数智化、融合化”深度转型。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多元主体协同,依托数字技术拓展产业边界,实现文化传播与经济增长的协同共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原文发表于《湖湘论坛》,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