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人民城市理念下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机理和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20浏览次数:10

人民城市理念下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机理和路径研究

汪霏霏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语境

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已进入“存量提质”新阶段,2022年城镇常住人口达92071万人,城镇化率65.22%。高强度城市化虽重塑了城市空间与功能,却也引发城市失控扩张、生态破坏、文化记忆模糊等问题——人们面对新区的宽阔马路与雄伟建筑时,常感慨城市归属感的缺失。在此背景下,“人民城市”理念(“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与国家“城市更新行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成为破局关键,而文旅产业因兼具文化传承与经济带动属性,成为推动城市从“物质导向更新”转向“文化导向更新”的核心力量,其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人文效益的融合共赢。

二、文旅产业对城市更新的作用与意义

(一)理想人民城市的三大特质

人民城市需以“活力、宜居、可持续”为核心:

1.城市活力,源于人的创新创造,既包括居民劳动、投资者经营,也涵盖科研者的技术突破与社会组织的参与活力,最终通过高附加值产业与良性市场环境体现;

2.城市宜居,突破传统“机械分割”的城市规划局限,既要满足“居业通勤”“医教养可达”的地理需求,也要契合生理、社会、心理层面的场景体验,是城市品质与幸福度的核心体现;

3.城市可持续,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调、需求与供给匹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国家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与要求

“十四五”规划将城市更新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住建部明确八大任务: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生态修复与功能完善、历史文化保护、居住社区建设、新型基建、老旧小区改造、防洪排涝、县城城镇化,标志着城市建设从“重开发”转向“重运营”。

(三)文旅产业的六大核心作用

1.破解历史遗留问题,优化产城分离、功能落后等问题,提升城市形象与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2.存量挖潜增效,在“减量规划”背景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节省建设用地指标;

3.平衡利益结构,协调政府、企业、市民三方博弈,重构城市物质与人文空间,避免社会基础撕裂;

4.推动多维升级,供应新型产业空间,助力产业、消费、城乡融合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5.适应新世代需求,吸引80后、90后等社会中坚力量,留住存量人才、承载增量人口;

6.保护文脉传承,避免“大拆大建”,通过活化历史记忆空间,实现文化保育与更新共生。

(四)文旅产业的三大意义

1.推动“小更新”转型,借鉴欧美经验(如美国从“物质更新”转向“小规模社会更新”),避免忽视社会文化需求的弊端;

2.实现“保护-激活”并重,历史建筑需承载新时代需求(如上海思南公馆通过书局、读书会活化近代建筑),而非静态固守;

3.营造“身边公共空间”,挖掘社区资源,植入文化服务(如社区微更新案例),提升居民获得感。

三、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内在机理

文旅产业通过“产业升级-消费聚集-集群发展-城镇化推动”的逻辑链,实现对城市更新的深度赋能,核心机理可分为四层面:

(一)产业升级是核心驱动

城市更新的本质是“价值再造”,需以产业升级为引擎。文旅产业引导的更新并非仅关注文化保护,而是以文化为“引擎”,植入多元业态(如葡萄牙里斯本河岸市场通过“文化搭台+商业/美食/创意唱戏”重生),实现“空间-文化-经济”共生。当前城市更新可培育三类产业:都市型高端工业上游产业(产品设计、研发)、生产性服务业(金融、营销)、消费性服务业(文旅、教育),通过产业迭代满足人的需求。

(二)泛文旅产业发展是基础

文旅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的特性,2019年文旅消费收入6.63万亿元(占居民消费支出11%),增加值4.5万亿元(占GDP4.56%),直接+间接就业人数达1.08亿(占全国就业10.5%)。其“消费者搬运”本质可带动购物、娱乐、康养等延伸消费,形成“泛文旅产业”,为城市更新提供要素与人口聚集的基础——如通过“点式街巷改造”触发网络化效应,实现传统与新兴业态融合(如保留社区早餐店的同时引入创意餐饮)。

(三)消费聚集是直接方式

文旅直接消费(交通、餐饮、住宿等)可形成“本地型+出游型”双消费经济,带动税收与就业。以英国伦敦国王十字街区为例,通过公共空间塑造、历史建筑活化、引入艺术大学,形成“历史氛围+商业活力”的消费聚集区,印证了文旅消费“引导聚集、改善环境、提升幸福值”的作用,契合城市更新对“活业态”的需求。

(四)集群化与城镇化联动

文旅产业可关联110个相关行业(联合国数据),对住宿业贡献率超90%、民航超80%、餐饮零售超40%,通过“泛文旅产业集群”(如茶叶、奇石等特产依托文旅形成产业带)带动城市功能完善——产业聚集需配套基础设施、员工住宿、安置社区,进而推动人口集中与公共服务升级,最终助力新型城镇化(如上海、广州等地通过文旅带动新业态,重塑城市风貌)。

四、文旅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实践路径

基于“宜居、宜业、宜游、宜享”的城市功能要求,文章提出四大路径:

(一)文脉价值的时代赋新

宏观层面,系统规划城市历史文化体系,明确文化品牌方向,制定传承细则(如梳理城市精神与风格);

微观层面,打造“微项目”(如历史遗迹、文化街区改造),将文化符号、故事融入线路设计与体验,实现“串珠成链”(如文旅线路整合景点与文化资源)。

(二)景观风貌的特色更新

“风”的软件构建,培育历史文化之风(风貌源泉)、自然生态之风(多样化前提)、市民生活之风(主体支撑);

“貌”的硬件更新,优化天际线、色彩等公共界面,重点活化历史建筑(引入文创、商业业态),完善自然景观、街道景观、亮化系统等硬件。

(三)游憩导向的设计更新

以《雅典宪章》“游憩为城市四大活动之一”为指引,构建“主客共享”的慢生活系统;

三个基础,“慢生态”(环境舒适)、“慢神态”(文化梳理)、“慢仪态”(游憩空间);

六个层次,主客互动模式、主题线索、节奏变化、功能复合内容、立体氛围、深省效应,最终落实到空间、建筑、景观等设计中(如社区公园改造)。

(四)科技赋能的智慧更新

运用大数据、AI、VR等技术载体优化,提升文化产业园、高科技园区的环境与管理水平;场景创新,聚焦老城区、老厂区等四大场景,发展数字娱乐、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如虚拟现实活化工业遗址),实现城市“面子”(风貌)与“里子”(功能)双提升。

五、结论

城市更新的核心是“落实活的业态与可持续产业”,而非单纯的物质改造。文旅产业赋能需结合“经济逻辑(产业升级)、文化逻辑(文脉传承)、生活逻辑(以人为本)”,通过业态植入、跨界运营优化城市功能,实现长远价值。未来城市更新应坚守“因人而新”,避免盲目扩张,以文化为“脊髓”,激活闲置资产、创造就业、恢复活力,最终让城市成为“承载时光、滋养人文”的宜居空间。

                         (原文发表于《东岳论丛》,2023年5月)


撰稿:
通讯员:付小霞
审核: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