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2

我国中西部地区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何燕燕

一、研究背景与战略意义

在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我国中西部地区凭借丰富的文化遗产与自然景观资源,成为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区域。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等政策明确提出,需强化数字技术对文旅产业的赋能作用,而人才作为转型核心支撑,其供给能力直接决定中西部文旅数字化的推进成效。

当前,中西部文旅产业面临资源富集与转化不足的突出矛盾:一方面,该区域拥有占全国 60% 以上的世界遗产、55% 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文旅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另一方面,数字化人才短缺导致资源转化率不足 30%,远低于东部地区 58% 的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中西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其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程度,成为推动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

二、数字文旅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布局——覆盖率低且区域失衡

中西部高校数字文旅相关专业设置仍处于起步阶段。截至 2024 年,开设旅游管理(数字文旅方向)、智慧旅游等相关专业的高校不足 30 所,仅占区域本科高校总数的 12%,且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及经济较发达地区。例如,河南理工大学数字文旅方向在校生 200 人、硕士研究生 30 余人,形成一定培养规模;而青海、宁夏等省份仅个别高校开设相关课程模块,专业覆盖率不足 5%

区域分布呈现核心聚集、边缘薄弱特征:西安、成都、武汉等中心城市高校依托区位优势形成培养据点,而县域及偏远地区高校几乎空白,与当地蓬勃发展的乡村文旅需求形成强烈反差。这种布局失衡直接导致中西部数字文旅人才密度仅为东部地区的 1/3,难以支撑全域文旅数字化转型。

(二)培养模式——初步探索但深度不足

部分高校已开展数字文旅人才培养实践,形成三种典型模式:一是专业方向嵌入,如河南理工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中增设数字文旅模块;二是微专业试点,借鉴沈阳师范大学数字文旅与人工智能微专业经验,通过跨学科课程组合培养专项能力;三是校企合作尝试,如达州职业技术学院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占比 82.6%),引入景区数字化运营案例教学。

课程体系逐步纳入数字技术内容,核心课程包括旅游大数据分析、智慧景区管理、虚拟仿真技术等,但整体仍以传统旅游管理课程为主,数字技术课时占比不足 25%,远低于东部高校 40% 的平均水平。实践教学方面,仅 15% 的高校建立了元宇宙实验室、文旅大数据平台等专业设施,多数院校仍依赖传统的景区实习模式。

(三)政策支持——国家引导与地方响应

国家层面通过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等项目,累计向中西部选派文化工作者 18.7 万人次,培养基层文旅人才 1.65 万名,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政策背书。地方层面,陕西、河南等省份将数字文旅人才纳入秦创原”“中原人才计划支持范畴,通过奖学金、实习补贴等方式激励学生投身相关领域。

校企合作方面,部分高校开始探索深度协同模式。例如,长春大学旅游学院联合 30 余家文旅企业组建数字文旅专业群,推行项目制教学 + 顶岗实习模式;三亚学院与千古情景区共建储备人才班,通过 “7 个月顶岗实习 + 3000 / 月补贴机制提升实践能力,但此类案例在中西部高校中占比不足 10%,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三、人才培养面临的核心问题

(一)专业布局与产业需求脱节

覆盖率不足。65% 的中西部地级市高校未开设数字文旅相关专业,导致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缺口。例如,甘肃、贵州等省份的乡村文旅重点县,平均每县数字文旅专业人才不足 3 人,难以支撑智慧景区建设、线上营销等基础需求。

定位模糊。多数高校仍沿用大而全的培养模式,未结合区域特色细分方向。如黄河流域高校未突出黄河文化数字化传承特色,西南地区忽视民族文化 IP 数字化开发需求,导致人才与本地产业适配性不足。

(二)课程体系滞后于技术发展

内容陈旧。70% 的课程仍聚焦传统旅游管理知识,对生成式 AI、数字孪生、元宇宙等前沿技术模块覆盖率不足 15%。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智慧景区规划、虚拟旅游产品开发等新兴岗位,出现毕业即失业现象。

实践薄弱。实践教学停留在观光式实习层面,缺乏硬核场景训练。中西部高校中,仅西安、成都的少数高校建有虚拟仿真实验室,85% 的学生未参与过真实的文旅数字化项目开发。

(三)师资队伍数字素养不足

结构单一。专业教师中具备数字技术背景的不足 20%双师型教师占比仅为东部高校的 1/2。达州职业技术学院虽有 19 名双师素质教师,但多聚焦酒店管理、茶艺等传统领域,精通 AI、大数据的教师不足 5 人。

更新滞后。教师缺乏数字技术实操经验,40% 的专业教师无法熟练运用 Python 进行数据分析,60% 未接触过 VR/AR 内容制作,导致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脱节。

(四)校企协同机制不健全

合作浅表化。80% 的校企合作仅停留在企业参观”“短期实习层面,缺乏人才共育深度参与。企业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的比例不足 10%,远低于东部地区 45% 的平均水平。

资源对接不畅。中西部文旅企业以中小型为主,70% 不具备接收实习、提供培训的能力;而高校缺乏对接头部企业的渠道,导致学生难以接触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

(五)政策保障体系不完善

投入不足。中西部高校数字文旅专业年均经费投入不足 50 万元,仅为东部同类专业的1/3,难以支撑实验室建设、师资培训等基础需求。

区域协同缺失。省际、校际间未形成资源共享机制,优质课程、实训基地等资源分散,未能发挥规模效应。例如,陕西高校的数字文旅课程资源未向青海、宁夏辐射,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

四、优化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精准定位——构建差异化培养体系

区域特色导向,结合资源禀赋细分培养方向,如黄河流域高校强化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西南地区突出民族文旅 IP 开发,西北省份聚焦智慧沙漠旅游等特色领域,实现一校一特色

层级化布局,在本科院校设立数字文旅专业,高职高专开设智慧旅游技术专业,中职学校开展数字化服务培训,形成研究型 - 应用型 - 技能型梯度培养体系,覆盖文旅全产业链需求。

(二)课程革新——强化数字技术融合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文旅基础 + 数字技术 + 区域特色三维课程群,增设生成式 AI 应用、文旅大数据分析、虚拟场景设计等前沿模块,确保数字技术课时占比提升至 40% 以上。

实践平台升级,联合企业共建数字文旅创客空间,引入景区客流预测系统、虚拟导览开发等真实项目,推行课程设计 - 项目开发 - 企业验收闭环教学模式。

(三)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双能队伍

校企人才互聘,实施教师企业挂职计划,要求专业教师每 3 年累计 6 个月在文旅企业数字化岗位实践;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参与核心课程教学。

数字能力培训,依托三区人才计划,每年选派 200 名教师参加 AI、大数据等技术培训;与东部高校建立对口支援,通过线上课程 + 跟岗学习提升教学能力。

(四)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机制

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借鉴三亚学院企业制学院模式,与宋城集团、中青旅等龙头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推行基础教学 + 岗位实训 + 顶岗实习三阶培养,实习期间提供不低于 3000 / 月的补贴。

项目驱动育人,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教学环节,如智慧景区改造、文旅 APP 开发等,通过真题真做提升学生实战能力,企业可优先录用表现优异者。

(五)政策保障——完善支撑体系

加大经费投入,设立中西部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专项基金,对高校实验室建设给予 50% 配套补贴;将数字文旅专业纳入双高计划支持范畴,提升培养质量。

建立区域联盟,组建中西部数字文旅教育联盟,共享课程资源、实训基地和师资,推动西安、成都等中心城市高校与县域院校结对帮扶,促进优质资源下沉。

五、结论与展望

中西部高校数字文旅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突破专业布局失衡、课程滞后、师资薄弱、协同不足等多重困境,构建精准定位、课程革新、师资强化、产教融合、政策保障五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未来,随着战略实施,有望实现三大转变:从规模不足转向质量适配,从单兵作战转向协同育人,从技术模仿转向创新引领

数字文旅人才培养不仅关乎中西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通过体系化改革,中西部高校将为区域培养更多懂文化、通技术、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让数字技术真正成为激活文旅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最终实现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多重价值统一。

                         (原文发表于《景德镇学院学报》,20254月)


撰稿:
通讯员:付小霞
审核: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