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12浏览次数:54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贾月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一文系统探讨了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文化与旅游、文化创意的深度融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文章从时代价值、实践不足与优化路径三个维度展开论述,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观点与建议。

一、乡村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时代价值

文章开篇指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其时代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乡村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寻根文化、历史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资源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图谱,增强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第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收入增长与闲暇时间增多,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体验活动,文旅融合能够通过文化差异的呈现,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第三,促进农民增收与共同富裕。文旅文创融合能够打通农业、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壁垒,激活乡村生产要素与消费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与农民收入提升。

二、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存在的实践不足

尽管文旅文创融合具有显著价值,但当前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其高质量发展:

第一,规划系统性不足,落实不到位。许多地区虽制定了详尽的文旅融合规划,但在具体实施中缺乏细致操作,执行力不足。部分地区对“文旅文创融合”理解模糊,缺乏专业人才与科学论证。此外,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不健全,景区之间“各自为战”,资源整合不足,难以形成品牌合力。

第二,文化资源开发观念滞后,陷入“资源化陷阱”。当前乡村文旅开发中存在盲目开发、单向开发等问题,忽视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具体表现为:文化名人资源开发不足、非遗传承方式刻板、文化特色被淹没等。更严重的是,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效益,改造甚至伪造传统文化,夸大历史故事,导致文化失真。

第三,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含量低。乡村文旅项目存在“拉郎配”现象,拼凑痕迹明显,缺乏本土特色。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原创性与地域辨识度。此外,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不足,数字技术、低空经济等现代元素未能有效融入,制约了游客体验的提升与产业升级。

第四,服务管理质量不高,顾客意愿不强。乡村文旅在基础设施、服务意识、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如母婴室、无障碍设施等基础服务缺失,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淡薄,餐饮住宿质量参差不齐,交通配套不完善等,这些都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意愿。

三、乡村文旅文创融合发展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四条优化路径,以推动乡村文旅文创高质量融合:

第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区域协同,培育特色品牌。要树立系统思维,统筹旅游资源要素,提升交通、餐饮、住宿等基础设施水平。同时,加强区域协同,避免重复建设与同质竞争,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旅品牌。

第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通过科技手段(如数字展馆、动漫、电竞等)活化文化资源,推动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同时,加强艺术精品创作,将方言、民俗、非遗等元素融入文旅项目,提升文化感染力。

第三,延伸产业链,创新“文旅文创+”发展模式。文章提出多种融合模式。

“文旅文创+农业+康养”:打造集农耕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旅游专线;

“文旅文创+教育”:发展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研学基地;

“文旅文创+交通”:结合公路文化、旅行文学打造精品线路;

“文旅文创+赛事/网络”:通过“村超”“戏剧节”等活动提升影响力,利用直播等新媒体扩大传播。

第四,强化人才、资金与政策支持,激活乡村资源。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创新激励机制,吸引人才回流,发挥新乡贤、新村民的作用。同时,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如老屋流转、土地经营改革等,推动资源变资产。此外,要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整体吸引力。

结语

“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研究”一文深刻揭示了文旅文创融合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意义,系统分析了当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前瞻性与操作性的发展路径。文章强调,唯有通过文化引领、科技赋能、产业融合与制度创新,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旅文创的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原文“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研究”发表于《农业经济》,2025年8月)



撰稿:贾月
图片:
通讯员:付小霞
审核:王锋 张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