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美育实践路径
徐光达 詹小龙
在文旅融合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美育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及创新实践能力具有关键作用。文章以《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等政策为指引,围绕“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与高尚审美情趣的人才”目标,从课程、平台、师资、生态四个维度,提出文旅融合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美育实践路径,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一、构建“文旅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美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载体。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与高校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文章提出构建“通识性-专业性-实践性”三层级个性化课程体系,实现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内容融合。在创新创业课程中嵌入文旅美学、民俗文化鉴赏、景观设计等内容,例如开设“文旅产品创意设计与美学”课程,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设计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文创产品,强化文旅元素与创新实践的结合;
层级覆盖。“通识性”课程面向全体学生普及审美基础与文旅常识,“专业性”课程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升特定领域创新能力,“实践性”课程通过项目式学习强化技能应用,形成“普及化-专业化-实践化”的培养模式;
机制创新。设立美育学分,建立美育学分与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探索跨院系、跨学科交叉培养机制,推动课程优质化,确保美育贯穿创新创业教育全过程,助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打造“双创导向”的美育实践平台
实践平台是连接理论与实际的关键纽带。文章提出以校地企三方资源整合为基础,构建“赛创-社创-孵创”一体化实践支撑系统,打造基于真实文旅场景的美育实践平台。
平台架构。依托公共实践教学平台与创新产业学院,搭建“零门槛·全链条”校园创客平台,形成“原创作品展销+微型创业孵化+跨学科交流”三位一体无人值守空间,重点培育学生精益创业能力;
功能落地。一方面以平台为“共建共享实践载体”,让学生在文旅场景中应用美育知识与创新创业技能,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另一方面以平台为“成果展示窗口”,通过作品呈现激发学生创造力,让其体验创造成就感,进一步点燃创新热情;
资源整合。联动校内外资源,打造集众创空间、创业集市、创业商铺于一体的创客空间,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美育“动态多维发展”,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培育“跨界融合”的师资队伍
师资是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的核心保障。文章提出通过系统化培训与结构化建设,培育兼具双创能力、美育素养与文旅知识的“跨界”师资队伍。
培训体系。引入SYB(创办你的企业)创业导师培训体系,培养“懂专业、会创业、能融合”的双师型教师,确保教师能将文旅元素与美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
层级架构。构建“一级启发型学院美育思维导师+二级工匠型平台创新实践导师+三级教练型企业创业实践导师”的三级导师结构,明确各类教师职责,助推教师能力精准匹配教学需求;
能力提升。依托项目驱动与赛事引领开展精准培训,让教师既掌握创新创业教育方法,又具备深厚的文旅审美知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四、推动“文化浸润”的校园美育生态
校园生态是美育常态化渗透的重要环境。文章以《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2035年形成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的目标为指引,提出构建“文化浸润”的校园美育生态。
核心逻辑。通过日常校园生活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文化熏陶,提升审美素养,而非依赖单一课程或活动;
实施维度。从多方面协同发力——以校园环境美化提升学生归属感,以文化活动(如文旅文创展、美学沙龙)陶冶学生情操,以课程设置强化文化理解,形成“环境-课程-活动”三位一体的浸润体系;
育人目标。通过生态构建,提升全员美育意识与素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涵养美育情怀,为创新创业教育注入人文内涵。
(原文发表于《中国旅游报》,202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