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两个结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协同推进文化育人与服务区域文旅产业研究

发布时间:2025-10-26浏览次数:11

“两个结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协同推进文化育人与服务区域文旅产业研究

卢志文


一、研究背景与核心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区域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全文旅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尤其中原地区作为文化资源富集区,需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中承担历史重任。

地方本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与产业服务的核心阵地,兼具文化资源丰富、多学科人才集聚、协同创新能力突出的优势。本文围绕“如何以‘两个结合’为指引,协同推进文化育人与服务区域文旅产业”展开,旨在通过二者联动,培养“深受中华文明滋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为区域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二、文化育人: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

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在理念、方向上高度统一,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手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其提供了丰富资源。

(一)理念一致:共解“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立德树人核心是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需坚持党的领导,培养服务国家需求的新青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大同理想”“家国情怀”,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道德准则与价值判断。将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可促进学生人格养成,二者在“育人目标”上高度统一,均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

(二)方向同向:显性与隐性教育协同

文化育人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立德树人需结合“显性思政课堂”(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隐性文化浸润”(课程思政、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两个结合”为二者提供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确保文化育人与立德树人在“教育路径”上同向而行。

(三)手段核心:以文化魅力强化认同

立德树人不能依赖简单说教,需通过先进文化实现学生思想认同与行动自觉。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拥有丰富的校园文化与多学科资源,可依托“两个结合”开辟文化育人新路径: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如用荀子“天行有常”阐释唯物主义、用儒家辩证法丰富思维训练),以文化魅力为学生理想信念“绘底色”。

(四)资源支撑:传统文化丰富育人素材

“第二个结合”为立德树人提供了深厚文化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涵(如“天下为公”的社会追求、王充“人与物无异”的辩证思想),既能与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衔接,又能深化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这些素材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沃土,更让立德树人拥有了“接地气、有温度”的文化载体。

三、“两个结合”下区域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四大原则

区域文旅产业需以“两个结合”为遵循,兼顾人民需求、时代特征、开放视野与地域协调,避免发展失衡。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属性。文旅产业需以满足人民“高品质、个性化”文化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开发“微度假”“深体验”产品,适配快节奏、多元化消费趋势;另一方面通过“实践性、互动性”文创产品(如参与式文旅体验、智慧导览),保障人民的文化主体性,获得持久发展动力。

(二)彰显时代成果

文旅产业需融入科技与思想双重时代成果:在技术层面,应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打造智慧文旅(如自主讲解、线上文旅产品);在思想层面,弘扬新时代理论成果(如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四个自信”,将文旅场景转化为“彰显国家发展成效的窗口”。

(三)秉持包容胸怀

以文化自信为根基,兼具开放视野:尊重文明多样性,避免文化偏见,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战略;以中原地区为例,需瞄准“中华文化传承中心、世界级文旅胜地”目标,通过多元文化共生设计(如国际游客适配的文化解读体系),让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被全球感知。

(四)体现协调理念

文旅产业需与地域特色深度融合:结合当地历史传承、城乡风貌与自然生态,避免“生搬硬造”(如部分景点因脱离地域文化而萧条关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造城市精神需结合历史传承与时代要求”,文旅发展需实现“文化-城乡-生态”的和谐共生。

四、高校协同推进文化育人与服务区域文旅产业的路径

地方本科高校需立足自身优势,从“人才、学科、文化、视野”四个维度,实现文化育人与文旅产业服务的深度联动。

(一)人才培养对接文旅产业需求

当前文旅产业已成为扩大内需的主力军,但面临“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匮乏”的瓶颈。高校需主动对接产业需求:

优化专业设置,增设“文旅文创”“智慧文旅”等方向,强化“理论+实践”教学;推动“在校学习与产业服务无缝对接”,通过实习实训、项目合作(如参与景区文创开发),提升学生实操能力,缓解产业人才缺口。

(二)学科交叉支撑文旅产业创新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元宇宙)与“文旅+”跨界融合(文旅+研学、文旅+康养、文旅+演艺),推动文旅产业业态升级。高校需发挥多学科优势:整合计算机、设计、管理、历史等学科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如开发“数字非遗”体验项目、智慧景区管理系统);跟踪产业趋势,将“文旅直播”“汉服文旅”“线上云游”等新业态纳入教学案例,培养学生跨界创新思维。

(三)文化引领赋能文旅产业内涵

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内核。高校需挖掘三类文化资源,赋予产业时代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中原地区古都文化、民俗文化);革命文化(如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时代建设成果)。

通过“文化解码-创意转化”(如将古籍元素转化为文创产品、将革命精神融入研学课程),让文旅产品兼具“文化深度”与“体验感”,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

(四)双重视野平衡“民需”与“国际传播”

一方面,立足国内需求,针对人民文化素养提升、个性化需求凸显的特点,开发高品质文旅服务(如适老化文旅产品、亲子研学项目);另一方面,秉持全球视野,助力文旅产业服务国家高水平开放:

培养具备“国际传播能力”的文旅人才(如熟悉多语种、跨文化沟通);参与设计“展示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的文旅项目(如国际游客可理解的文化解说体系),让文旅产业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载体。

五、结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5000年中华文明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坚实根基。地方本科高校需以“两个结合”为根本遵循,在文化育人中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与创新能力,在服务文旅产业中彰显高校的社会担当:既要通过课程、校园文化等载体,让学生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者”;又要通过人才输送、学科协同,为区域文旅产业注入创新活力,最终实现“育人”与“服务”的双向赋能,为建设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原文发表于《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12月)



撰稿:卢志文
图片:
通讯员:付小霞
审核:王锋 张莉